秋日的上海,依然热度不减。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秋季)[CHIC2025(秋季)] 现场,人潮涌动。53,000平方米的展馆内,汇聚了来自全球7个国家和地区的652家实力展商。
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密集亮相,到非遗面料与现代设计的创意碰撞;从主题论坛的场场座无虚席,到商贸对接的精准高效落地,展会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面对全球市场波动与消费变革的加剧,中国服装产业正以 “向内深耕、向外破局” 的姿态,在挑战中积蓄力量,韧性突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在展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CHIC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展会,春季展聚焦品牌价值释放,秋季展则深耕供应链创新,共同推动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一差异化定位背后,是对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阶段的深刻认知与精准把握。


锚定供应链优势,强基强链强协同
“十余年前,中国优质制造企业多为国际品牌服务,国内品牌往往难以对接优质供应链资源。我们打造秋季展这一平台,核心目标便是打通供需壁垒,让优质供应链资源真正服务于中国品牌发展。无论是耳熟能详的头部品牌,还是区域品牌、设计师品牌、线上新兴品牌,都能在这里找到支撑自身发展的根基。”陈大鹏明确指出CHIC秋季展的创办初心。
为了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CHIC在买家组织与商贸对接上精准发力:一方面,定向邀请国内头部服装品牌的面料采购总监、产品研发负责人,甚至为重点企业提供 “一对一” 定制化供需匹配服务;另一方面,拓宽新兴渠道覆盖维度,涵盖直播电商供应链采购团队、设计师品牌买手、跨境电商海外采购商等多元群体。


始终坚持以“优质制造”为核心,以“精准对接”为抓手、以“协同赋能”为目标,CHIC秋季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服装品牌从“跟跑”到“领跑”的重要推手。在CHIC2025(秋季),组委会打造的全天候细分领域对接会,每场皆座无虚席,成为供需两端高效对接的重要桥梁。

“未来,CHIC的工作核心仍将围绕提升展会商贸实效展开:拓展更多元的买家群体,策划更精准的对接场景,为展商与买家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商贸服务,助力产业链协同发展。” 陈大鹏如是表示。



他认为,服装产业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件好衣服,不仅是遮体保暖的单品,更是审美表达、生活品质的体现。供应链是产业的‘筋骨’,只有锚定、发挥中国服装产业的供应链优势,才能把产品做好、把品质做优,才能让中国品牌有底气去创新设计、传递文化,最终满足国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回归产品本质,做精做优做自己
CHIC2025(秋季)集结的中国服装供应链头部企业,无不在产品研发、工艺打磨与细分赛道深耕上倾注心力。这些企业的实践清晰证明,在行业变革浪潮中,产品力是驱动企业前行的核心引擎。

陈大鹏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我们身处在大变革时代,但无论行业如何变迁,‘产品’一直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我始终认为‘产品为王’,优秀的产品是品牌价值的最终载体,是企业在惊涛骇浪中稳定前行的压舱石。”
这一理念在展会现场得到生动印证。CHIC2025(秋季)的优质全品、极致单品、户外运动、非凡牛仔、配饰鞋包等九大展区的设置都紧扣“产品本身”——既帮助企业集中展现细分领域的产品优势,也让专业买家能按品类、按需求高效锁定优质资源。而在各个展区内,那些备受买家青睐的企业,更是将产品打磨到了极致。从“一生只做一件大衣”的今时秀,到精准把握户外运动细分赛道的JU ACTIVE,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打造出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矩阵,在展会现场像他们一样的企业比比皆是。
这些企业用专注诠释着“做精”的内涵,用创新演绎着“做优”的价值。陈大鹏指出:“当前阶段,我们鼓励企业将重心放在产品本身,通过持续创新提升产品力应对市场变化,更务实、更深入地深耕细分市场,坚持‘做自己’,是在变革时代中保持定力的最智慧选择。”
在CHIC2025(秋季)可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通过精益生产、工艺创新和服务升级,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转变如春雨润物,悄然重塑着行业发展生态。同时,这种以产品为核心的 “向内求”,已然成为中国服装产业韧性的第一道防线。




向文化创造升级,提质提品提审美
随着产品力的内涵不断深化与拓展,陈大鹏指出:“高品质对当下的中国服装企业而言只是基础,我们的产品不仅要有品质,更需有品位,更需契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与生活方式。”

纵观CHIC展会现场,中国服装产业的工业制造水平已经实现质的飞跃。从智能缝制单元到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从柔性供应链到快速反应体系,中国制造的技术底座日益坚实,生产效率与品质控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此,在硬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产业升级的重点必须要转向文化创造“软实力”的构建。



“推动中国服装产业从‘工业制造型’向‘文化创意型’转型,需要企业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思维。”陈大鹏强调。
企业亟待通过“设计创新”提升产品内涵,通过审美表达增强情感连接,通过文化叙事传递品牌价值。以当下火热的国潮风为例,上久楷、牟尚等CHIC的参展企业,正在将文化元素、美学表达与产品创新深度融合,通过东方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创造性转化,打造具有独特文化标识的产品体系。CHIC不仅为深耕文化创新的设计师品牌提供展示舞台,更通过组织论坛、对接精品买手店、跨境零售、直播电商等多元渠道,帮助设计师品牌扩展市场,让设计力量被看见、被购买。




与此同时,展会上供应链端的转型同样值得关注——许多曾以 OEM为主的参展企业,正加速向 ODM模式升级,它们不再是被动承接订单,而是主动深入文化设计领域,形成从 “趋势研发”到“产品生产”的完整链条。从“按单生产”到“共创设计”的跨越,正是中国服装产业从“工业制造型”向“文化创意型”进阶的生动注脚,而CHIC则成为了连接设计创意与供应链能力的关键纽带。


陈大鹏在采访中进一步指出:“面向产业未来发展,我们鼓励企业在两大方向发力:一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品牌集团,以规模化、多元化布局抢占市场;二是扶持具有独特个性的设计师品牌,以创意驱动打造垂直领域标杆。这两条路径皆离不开文化创新的支撑,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方能构建兼具东方底蕴与国际视野的品牌价值。”


先看见人,再看见交易;
先看见产业,再看见时代。
秋日的上海,CHIC2025(秋季)展会圆满闭幕,但中国服装产业的韧性突围仍在继续。正如在采访中陈大鹏会长所表达的:“行业的韧性,源于每一家企业的坚守与创新;产业的未来,植根于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与追求。”
透过 CHIC 这一窗口,我们既能回望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能清晰看见当下的产业生态,更能预见未来的前行方向。中国服装产业的突围,没有捷径可走,却有着清晰的路径——以产品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以协同为支撑。这条路或许漫长,但只要每一家企业坚守初心、深耕主业,每一位从业者锐意进取、持续创新,中国服装产业定能在全球格局中永续发展,书写属于东方的时尚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