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浪潮的席卷下,天然材料已迈入以“生物定向创造”为核心的 3.0 时代——通过改造棕榈油等天然原料,使其按人类需求实现定向转化,催生出全新的生物材料品类。2025 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期间,恒碳科技举办“恒碳全域可降解材料 PHA 发布会”,首发以生物基 1,3 – 丙二醇(PDO)为核心原料的改性PHA Z2501 全域可降解塑料。这一突破性成果,让困扰服装行业已久的塑料污染、微塑料等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9月13日下午,恒碳科技在798・751园区79罐举办了恒碳全域可降解材料PHA发布会,现场不仅通过新品展示、圆桌论坛等形式,集中呈现了 PHA 材料在3D 打印线材、服装配饰及可穿戴设备三大领域的突破性应用成果,更重磅发布了以生物基1,3-丙二醇(PDO)为核心原料的 PHA Z2501全域可降解塑料,凭借全域降解、低碳闭环、多场景创新等优势,为解决当下严峻的环保难题带来了应用创新启发。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方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顾问黄萍,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廷刚,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重点实验室张军,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永进,惠州学院副校长郑文,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院长、教授级高工陈学军,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书记张小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秘书长、《服装设计师》杂志执行出版人刘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赢家时尚集团PR总监徐志东,两届中国金顶奖提名设计师、真维斯x惠州学院品牌生态圈协同创新中心首席设计师、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教授级高工黄刚,金玺丝绸董事长唐晓慧,广州恒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伟多等多位行业领导及权威专家出席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谢方明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方明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绿色转型加速,产业发展模式正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先行。恒碳科技发布的PHA Z2501全域可降解塑料,是我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该材料以生物基PDO为核心,具备“全域可降解”特性,进一步拓宽了该材料的应用场景。为解决微塑料问题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从源头上杜绝微塑料污染。
李伟多 广州恒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
广州恒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伟多以塑料污染治理的现实痛点开篇,系统介绍了公司核心产品体系,并深入介绍了恒碳改性PHA材料在材料研发及应用开发上的关键突破与多场景应用价值,全面展现了产品优异性能与环保赋能的实力。
他谈到,过去几十年,塑料污染日益严重,海洋中累计存在大量塑料垃圾,导致每年数百万海洋生物死亡,微塑料更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恒碳科技以“碳科学、碳平衡”为核心,致力于生物制造可持续材料。其核心产品包括Biebl®1,3-丙二醇(PDO),及其参与发酵的全域可降解改性PHA。该材料源于天然植物,可被微生物彻底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营养物,实现零污染、零微塑料循环。恒碳科技改性PHA材料韧性更好,适配多类应用场景,如纽扣、面料装饰及3D打印线材。经检测,PHA材料在海洋中30天降解率达90%,降解后对土壤生物无毒且促进生长。每替代1吨塑料,可保护300多平方公里海洋,降低2000多人的健康风险。公司与黄刚工作室、真维斯品牌等展开合作,将PHA材料用于服装、潮玩等产品,推动环保与设计融合,从根本上解决微塑料污染问题。正如李伟多所指出的,在本次时装周中,PHA 材料已成为串联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关键纽带,为非遗传承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风尚。
摄于真维斯·黄刚|广州时尚日现场
其中,真维斯与设计师黄刚联袂打造的发布会,以“非遗与科技同轨” 为核心主题,成为这一理念的经典实践——二者将非遗瑰宝香云纱与 PHA材料进行跨界织造,既完整保留了香云纱所承载的千年文化底蕴,又为其赋予了契合当代审美的先锋设计感,让传统面料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更具突破性的是,该系列还运用PHA Z2501 材料的3D打印技术,对非遗元素百鸟衣图腾进行精准复刻。这一创举不仅实现了图腾细节的极致还原,更展现了“人与自然共生”新世代设计美学,最终重新定义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方式。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材料科学、时尚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可降解材料的时尚、创新及产业融合”为主题,就时尚行业绿色材料的瓶颈与经验、PHA材料对纺织服装行业的作用与发展潜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军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时尚行业绿色材料的瓶颈与经验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指出,PHA 材料作为新型合成高分子材料,存在成本高的问题,其结构、可靠性、印染整理需进一步完善,且从原料到服装应用需全链条协作。
王永进 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
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永进认为,PHA材料需强化与服用性能的结合,提升亲肤性、无伤性,控制成本,同时结合 3D 打印、传感器技术拓展应用,持续推进技术革新。
陈学军 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院长、教授级高工陈学军表示,新材料需设计师、品牌、渠道共同推动,品牌率先应用可提高接受度,设计要融合时尚、科技与环保。

黄刚 两届中国金顶奖提名设计师、真维斯x惠州学院品牌生态圈协同创新中心首席设计师、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教授级高工
两届中国金顶奖提名设计师、真维斯x惠州学院品牌生态圈协同创新中心首席设计师、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教授级高工黄刚提出,可通过拓展应用场景、结合3D打印与非遗元素提升附加值,搭配高端材料打造全降解服装闭环,应对成本高瓶颈。广州恒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伟多则称,成本与市场规模始终是 “鸡和蛋”的问题,需先结合部分领域扩大用量,逐步推动产业壮大与发展。
李伟多 广州恒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
而针对PHA材料对纺织服装行业的作用与发展潜力,以及未来路径这两个议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军认为,其在纺织领域应用技术尚年轻,纤维结构可控性存在挑战,但潜力大,需加大研发适配面料力度。应先在内衣、卫生材料、婴儿用品等领域运用,进而快速推广应用。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永进建议国家建立相关标准规范,采用通俗科普让消费者了解,完善全产业链并融合科技、设计与文化拓展应用的途径。同时,需要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政府、平台等各方形成绿色共识,推进“绿色吊牌”概念,利用设计师和高校课堂宣传,形成广泛支持的氛围。
惠州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院长、教授级高工陈学军表示,PHA材料契合环保趋势,满足消费者多元价值需求,即便价高也能被接受,市场前景好。发展路径则需从营销4P着手,确保产品优质、控制成本、拓展渠道、加强宣传,且各环节相互匹配,打通营销通路。
两届中国金顶奖提名设计师、真维斯x惠州学院品牌生态圈协同创新中心首席设计师、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教授级高工黄刚建议优化其与传统纤维结合,用于大众服装面料,借面料再造和开发故事性产品吸引消费者,满足美学与性能需求,建立专属吊牌体系,拓展家纺、家装、建材等全场景应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广州恒灏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伟多指出,PHA材料全生物基属性显著,加工优、强度高、降解好,能贯通产业链,结合绿色原料与工艺改造可降碳,契合“双碳” 战略,前景广阔。公司前期以“串联产业链”办发布会,整合资源引关注、积声量;中期打造优质 PHA 产品,明确其在环保包装等场景定位;后期持续打磨产品、拓渠道、搞合作、优价格,逐步落实工作,推进 PHA 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总之,通过“困境—前景—路径”的讨论思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PHA材料是行业绿色转型重要力量,虽存突破点,但协同努力下未来可期。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顾问黄萍在恒碳科技展位交流

在论坛及秀演热潮之外,恒碳科技以强劲的技术实力,同步亮相了 DPARK 服装服饰 ODM 展,将两大核心产品矩阵——PHA Z2501 全域可降解塑料与BIODEX® 生物基弹性纤维推向行业视野,用前沿材料科技为纺织服饰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其中,PHA Z2501 全域可降解塑料凭借 “全生命周期环保” 的核心优势,成为展会现场的焦点之一。恒碳科技通过实物展示,将该材料在3D打印线材、服装配饰等领域的应用样品直观呈现,从精致的配饰细节到实用的打印线材,让观众真切触摸到 “可降解科技”与时尚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表达,不仅打破了大众对环保材料“功能单一”的固有认知,更展现出可降解材料在时尚设计中的多元可能性,为时尚行业实现绿色生产提供了全新思路。



同期,展位上还展示了BIODEX® 五大生物基弹性纤维系列:SBS、3GT、CLOUD、SILVER、FIBER,覆盖从基础面料到高端材质的全场景需求。目前,BIODEX® 生物基弹性纤维已广泛应用于时尚运动装、贴身内衣、日常服饰及高端定制等领域 —— 在运动装中,它能兼顾弹性与透气性,给予运动者自由舒展空间;在贴身内衣里,它以柔软亲肤的特性提升穿着舒适度;即便是在高端定制服饰中,其稳定的性能与细腻的质感也能匹配高品质设计需求。更重要的是,这款纤维在提升服装舒适感与品质感的同时,精准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环保面料的迫切需求,为纺织行业突破传统材料局限、迈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材料支撑,也为品牌方打造“环保+时尚”的双重竞争力开辟了新路径。

知行合一,躬身入局。此次,恒碳科技通过新闻发布会、秀演及展览等多重形式,深度参与中国国际时装周。不仅呈现其在环保材料领域的最新突破,更将向全球时尚界传递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借助中国国际时装周这一国家级时尚平台,恒碳科技与更多时尚品牌及设计师达成合作,共同助力时尚产业的绿色变革,驱动可降解材料从单一领域应用向多场景覆盖的新阶段迈进。